2022年12月,中共中央先后召开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,分析当前经济形势,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,向外传递了积极、清晰、有力的政策信号,极大地提振了中国市场的信心。当前,全球经济风雨飘摇,市场悲观情绪弥漫,中国经济正以强大的韧性,努力为不确定的世界带来确定性。
全球经济面临衰退
2022年,在地缘冲突、通胀居高不下、货币紧缩、疫情反复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冲击下,世界经济一波三折,增速大幅放缓,全年增速约为3%左右,远低于上一年度的6%,低于世界经济潜在增长率。
2023年,世界经济增长的阻滞力量并未消除,并出现诸多新挑战,将导致世界经济颓势延续。通胀方面,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,全球平均通胀水平将从2022年的8.8%下降至2023年的6.5%左右,仍远高于疫情前的通胀水平,这将进一步侵蚀居民购买力,恶化各国收支。货币方面,尽管美、欧等主要经济体在2022年连续大幅升息,但顽固的通胀问题并未解决,各国央行将被迫继续升息,收紧流动性。地缘政治方面,乌克兰危机前景不明,科索沃危机再度爆发,美对华经济与安全围堵施压的“戏码”很可能继续上演,这意味着能源危机、粮食危机和供应链危机短期难以缓解。此外,作为世界经济当前的“灰犀牛”因素,债务问题可能成为2023年世界经济新的“拦路虎”。截至2022年10月,全球债务达到史无前例的近300万亿美元,其中,发展中国家总债务急剧膨胀至近100万亿美元,已经成为高悬在世界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世界银行近日警告,随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,以及各国利率不断攀升,60%以上的低收入国家当前正面临困境,有可能爆发大范围的债务危机。
基于此,民众对2023年世界经济的信心不断流失。无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、世界银行、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,还是高盛、摩根斯坦利等跨国集团,均连续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预期,普遍认为经济增速将降至2%左右,极端情况下可能跌入1%以下。其中,超过一半的经济体,包括英国、德国、瑞典、芬兰、东欧部分国家以及拉美、非洲部分经济体,可能陷负增长或跌入零增长边缘。美国经济也将明显走弱。2022年,归功于服务消费反弹与出口大幅增长,美国经济在持续高通胀及连续加息下仍保持增长,但内需疲软,尤其私人投资持续负增长,美国经济复苏根基不牢。随着通胀与升息持续,美消费者信心与投资者信心将持续下滑。而全球经济放缓,尤其是欧洲陷入衰退,美国出口增长可能逆转,2023年经济难言乐观,但因居民资产负债表仍较稳健,将能避免“硬着陆”,全年增速预计进一步放缓至0.5%左右。2023年世界经济预计整体将呈“弱衰退”走势,上半年或出现持续的衰退,下半年将有所支撑,全年预计增长2%左右。但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,世界经济能否触底回稳,还存在变数。
亚洲国家展现韧性
世界经济前景虽趋于黯淡,但也存在一些积极因素,因而将不会呈现2008年、2020年那种大衰退的局面。各国纷纷调整疫情防控政策,有助于激活消费投资,提振市场信心。主要经济体加息节奏放缓,部分经济体将在2023年下半年停止加息,甚至可能转为降息,全球金融紧绷的状况将因此得到缓解,也将延缓世界经济下滑势头。
虽然仍存在新冠病毒新变种大范围流行的风险,但疫情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正逐步消退,后疫情时代正在开启,社会重新回归开放。更主要的是,中国等亚洲新兴市场的逆势增长势头强劲,将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提供强大支撑,成为世界经济的“一抹亮色”。
其中,印度、东盟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。2022年,印度经济保持高速增长,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,第三季度环比(季节调整后)增速达到0.8%,全年预计将增长6.6%。2023年,随着疫情常态化红利消退以及借贷成本上升,印度经济将有所降温,但仍将达到5.7%左右的较高增长率。东盟经济同样稳健,亚洲开放银行预计,2022年该集团经济总体增速约达5.5%,2023年虽将下滑,但将保持4.7%左右的中高速增长。沙特等中东经济体受益于全球能源短缺危机,2023年也将有不错的表现。
中国将成全球经济主引擎
中国将是全球大型经济体中,唯一实现经济逆势反弹的国家。2022年,由于疫情多次反复、美联储持续生息、中美博弈加剧,以及房地产市场下行调整等影响,中国经济遭遇巨大“逆风”,经济增长由上一年度的8.4%(最新修订值),大幅下降至3%左右。
但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,尤其是2022年11月推出的疫情防控新政策,成为近期中国经济的分水岭。随着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加速下降,民众恐惧心理逐步消除,行为模式日益向正常化回归,随之而来的将是民众消费和服务业消费的快速反弹复苏。中国经济运行和金融周期与美欧错位,也为中国带来红利,中国经济复苏反弹与美欧经济下行形成鲜明对比,有利于中国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。中国低通胀、低财政赤字与较低政府负债,使得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较美欧宽松,可采取充足的政策空间,以及多种经济刺激政策,而不必顾虑通胀问题。中国经济规模优势、人力资本优势,以及在新基建、新能源、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新产业优势,为中国经济的动能转换提供了坚实基础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,赋予了中国政府极强的动员能力和政策能力,有助于中国聚集资源,合力应对困难,推动经济稳步发展。202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对2023年经济工作做出多个方面的政策部署,包括积极扩大内需,加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,增强民营企业作用,谋划新一轮改革,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,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,改善民众心理预期等。这些政策兼顾短期和长期,统筹国内与国际,平衡发展与安全,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强劲与可持续增长。
当然,中国经济也面临不少挑战。一是疫情仍具有不确定性。一方面,防疫政策调整,社会医疗体系承压,民众可能减少出行,或使得社会重新开放效应打折扣;另一方面,国际各种新冠病毒变种有可能流入中国,引发新感染高峰,影响社会经济复苏。二是市场信心尚不稳固。信心是经济重启的关键,但中国经济自2020年以来,连续数年低于潜在增长率,青年失业率升高,中小企业经营困难,民众可支配收入增长不及预期,消费者与投资者信心不足,这些都导致政策传导机制不畅,影响各项政策效率。三是房地产复苏难度大。多年来,房地产为中国经济贡献1/4以上的动能,但当前高峰期已过,进入平稳增长的新周期,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递减。此外,世界经济外需下滑、人口加速老龄化等,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约束。
综合各种因素,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将达到5%-6%,并带动周边、非洲和拉美经济发展,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发动机。近期,国际机构纷纷上调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,如高盛、摩根斯坦利等近期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从4.5%左右,上调至5.2%以上,这也显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在稳步提升。